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而设立的。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反对秦国侵略而被贬到汨罗江边。他一直思考如何拯救楚国和民众,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
后来,在他被流放三年后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当地百姓听说他跳江自尽,都非常悲痛。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江中撒入粽子、龙舟等物品以示哀悼。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并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形式: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