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是天涯共此时。是说当自己看到月亮从海上升起的时候,想到远在他方的朋友和亲人也应该看到相同的月色,这个时候是普天下的所有人庆祝团聚的时候。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全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最早是在1714年。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位钦天监钦差奉康熙皇帝谕旨在下马岭海边题刻“海判南天”石刻,以此为中国疆域的天地分界处。南天指的是太阳所行区域,“判”是一剖两半之意,“海”则指南海。
“海判南天”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南海”在“海判南天”处分为“天南海北”。在此石刻的东南面,还有另外一块剖石,代表三亚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而“海判南天”石刻则代表这里的北极高度。
清雍正年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在天涯湾的一块海滨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二字。民国抗战时期,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又在相邻的巨石上题写了“海角”二字。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的另一侧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大字。
至此,天涯湾畔的这片滨海地带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这一诗意盎然的词语,自古便承载着人们对于遥远之地的无尽遐想。在古诗词中,它常被用来描绘离愁别绪或是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其中,宋代吴潜的《满江红·上巳后日即事》便是一佳作。词中写到:“寒食清明,叹人在、天涯海角。”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在异乡的孤寂与无奈。此外,还有许多古诗词中提及天涯海角,它们或以景寄情,或以情写景,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