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人物”。关于王阳明的十大功绩,有多种说法,以下列出其中一些较具代表性的事迹:
1. 平乱安民:王阳明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平定了多次地方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为明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创立阳明心学: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哲学观点。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 提倡教育:王阳明担任过多个教育职务,大力提倡教育,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4. 完善军事制度:王阳明在军事实践中,对明朝的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军事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5. 整顿吏治:王阳明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大力整顿吏治,肃清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6. 改革科举制度:王阳明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建议,主张选拔人才应注重实际能力,而非单纯的考试成绩。这一改革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7. 弘扬儒学: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使阳明心学成为儒学的重要分支,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 推进文化传播:王阳明在传播儒家文化和学术思想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著作和思想被广泛传播,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学者。
9. 书法造诣:王阳明的书法造诣颇高,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10. 创立阳明学派:王阳明在学术领域创立了阳明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称为“明朝三大学派”。阳明学派在明朝和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上十大功绩只是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概括,实际上,王阳明在政治、教育、军事、文学、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阳明先生的哲学精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句话!
1,心即是理,心外无物。
2,致良知,格物致知是良知。
3,知行合一
4,我心光明,夫复何知?
言简意赅,其意深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