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客家地区,延续着大年初一吃素不吃荤的习俗。就是除夕夜全家吃过团圆饭后,主妇们又要把饭桌、厨房全面清洁一次,把锅、盆、碗、筷认真洗刷,将荤腥油腻味彻底清洗干净。
同时,准备好明天(年初一)的素食食材,如:豆腐、豆芽、腐竹、香菇、木耳、金针菜、萝卜丝、红萝卜、冬笋、青白菜等。年初一的一日三餐都吃这些素菜,连煮菜的油,也要用花生油或山茶油。
传说,以前客家某山村,有对夫妇,一生艰苦创业,含辛茹苦养育了三个儿子七个孙子,真是儿孙满堂,全村人都夸赞他们是“好命阿公”、“好命阿婆”。斗转星移,三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留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不久,老伴又先他而去,剩下年迈的“好命阿公”一人,儿孙们却各顾各家,对老人的起居饮食不闻不问,常常忽略。
按照传统,大年三十夜,家家团圆吃年夜饭。有一年的年三十,大儿子早早便去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二儿子也说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小儿子听到两个哥哥都去请了父亲,便也去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
做父亲的很高兴,决定到时候谁先来喊,就到谁家去吃。不料,食饭时,大儿子以为父亲到弟弟家吃了;二儿子又以为父亲到大哥或小弟家吃了;小儿子更以为两个哥哥先请父亲,父亲肯定不会来自己家吃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再去请父亲。做父亲的饿得肚子咕咕叫,便问在门坪玩耍的小孙孙:“你们都吃了饭么?”小孙孙说:“大年三十谁还没吃,连我家的小花狗都吃得饱饱的。”阿公听了不禁自叹:“这就是好命阿公!”
客家习俗:年初一吃素习俗由来

隔壁的猫播报新鲜事儿
2022-02-01 17:15
关注
在不少客家地区,延续着大年初一吃素不吃荤的习俗。就是除夕夜全家吃过团圆饭后,主妇们又要把饭桌、厨房全面清洁一次,把锅、盆、碗、筷认真洗刷,将荤腥油腻味彻底清洗干净。

同时,准备好明天(年初一)的素食食材,如:豆腐、豆芽、腐竹、香菇、木耳、金针菜、萝卜丝、红萝卜、冬笋、青白菜等。年初一的一日三餐都吃这些素菜,连煮菜的油,也要用花生油或山茶油。

据说大年初一吃素(斋)习俗的由来,却有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传说,以前客家某山村,有对夫妇,一生艰苦创业,含辛茹苦养育了三个儿子七个孙子,真是儿孙满堂,全村人都夸赞他们是“好命阿公”、“好命阿婆”。斗转星移,三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留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不久,老伴又先他而去,剩下年迈的“好命阿公”一人,儿孙们却各顾各家,对老人的起居饮食不闻不问,常常忽略。
按照传统,大年三十夜,家家团圆吃年夜饭。有一年的年三十,大儿子早早便去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二儿子也说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小儿子听到两个哥哥都去请了父亲,便也去请父亲到他家吃年夜饭。

做父亲的很高兴,决定到时候谁先来喊,就到谁家去吃。不料,食饭时,大儿子以为父亲到弟弟家吃了;二儿子又以为父亲到大哥或小弟家吃了;小儿子更以为两个哥哥先请父亲,父亲肯定不会来自己家吃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再去请父亲。做父亲的饿得肚子咕咕叫,便问在门坪玩耍的小孙孙:“你们都吃了饭么?”小孙孙说:“大年三十谁还没吃,连我家的小花狗都吃得饱饱的。”阿公听了不禁自叹:“这就是好命阿公!”

第二天是年初一,小孙孙们到阿公房间,要向阿公拜年讨红包。到处寻找阿公,也不见阿公踪影,只见房间书桌留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
三子七孙枉自多,不敬不孝又如何?
除夕挨饿不如狗,情愿出家念弥陀。
儿孙们看到后个个悔恨不已,为了记取这一教训,惩罚自己并警示后人,决定每年大年初一戒荤吃素。这一习俗慢慢传开,被不少客家地区的人们仿效,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在延续传承。
客家人和广府人各有其特点和贡献,很难比较谁出名。客家人在历史上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南迁而来,因为它们的先祖保留了古代汉族文化,所以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元素。
客家人普遍勤劳、勇敢、创新,能适应各种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而广府人是中国南方繁华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著名的商贾、文化家族,重视文化修养、注重人文精神,开创了独特的粤菜和广东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形式,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客家人和广府人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难以一概而论哪个更加出名。
客家人坐月子煮水洗澡使用桐油。
客家人认为桐油具有杀菌、温暖、养颜等功效,非常适合月子期间的保健和护理。
煮水的话,用桐油能够让水更加清洁和卫生。
用桐油洗澡,则能够起到好功效,使皮肤变得更加光滑和润泽。
虽然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认为桐油味道难闻,但是在客家文化中,桐油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厨房调料之一,不仅用来烧菜煮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工艺和药物治疗等领域。